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军事在线 > 文章 当前位置: 军事在线 > 文章

在长津湖为战友修建陵园的志愿军老兵:经常梦回朝鲜

时间:2021-11-06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1954年,“我在长津湖为战友修烈士陵园”

  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让抗美援朝老兵再度重回公众视野。抗美援朝老兵易金荣今年89岁,当年曾经在长津湖修烈士陵园,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1954年的6月至9月,他和战友们一共修造、竖立6000多个烈士墓碑。

  战场上的寒冷记忆

  易金荣是湖北石首人,1932年出生,1952年10月参军,12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被编入志愿军第16军32师95团工兵连,主要执行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排雷布雷等任务。

  易金荣

  1952年底至1953年7月,易金荣所在部队驻扎在平康,当地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冬天寒冷的程度在易金荣回国后的人生中再未见过,“水一落地马上就结成了冰,不戴手套光手去摸门把手,手立刻会冻在门把手上,皮肤就要被粘下来。鞋在雪里变湿后脚先是发热然后发冷,发麻。”天气寒冷到残酷的地步,易金荣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战斗中,战友无意中落入水坑,结果脚冻坏,不得不做截肢手术。

  1952年年底,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兑现其尽快结束朝鲜战争的竞选承诺,宣称要以“行动”而不是“言语”来打破僵局。为了应对美国可能在朝鲜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志愿军进行了反登陆作战准备,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构筑工事。“我们戴着两层手套,穿着毛皮鞋挖坑道,但因为寒冷地面被冻成铁块一般,铁锹挖下去根本挖不动,只能用炸药来炸。”1953年春节,易金荣所在连队和另一个连队共同分到一头猪。猪肉冻得硬邦邦,为了把这头猪分成两半,炊事班的刀都剁坏了几把。

  易金荣描述,除了寒冷之外,饥饿是另一大挑战。当时因为粮食无法及时补给,每天吃的是高粱米和腌小萝卜,小萝卜一煮就变成了水,根本无法吃饱。尽管如此,他和战友们每天三班倒挖坑道,每班工作8小时,要保证完成挖掘任务。

  从1号到6000多号

  易金荣依然清晰地记得1953年7月27日这一天。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时年21岁的易金荣和战友知道自己可以活着回家了。“平时《志愿军》报的字体都是黑色的,当天《志愿军》报用红色字体刊发了停战协定的消息,下午两三点我们就看到报纸了,非常高兴,心想不会死在朝鲜了,可以活着回家看父母。”但易金荣和战友们并没有马上返回祖国,而是留在朝鲜参与了长达四年的重建岁月。当时,易金荣所在部队完成的第一项任务是在三八线沿线修筑防御工事。他回忆说,“7月27日停战,从8月份开始,我们就被派到三八线沿线修筑工事。停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各退两公里,中间有四公里宽的非军事区,没有老百姓,也没有部队。分界线上架设铁丝网,我们就在离非军事区几十米的地方修碉堡。”此后,1954年易金荣所在部队赴长津湖执行烈士陵园的修建任务,为牺牲的战友修建一个“家园”。

  长津湖战役是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部队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长津湖一带给美国侵略军的一个沉重打击。易金荣回忆,部队是当年的“阴历5月13日出发的,早上吃完饭集体乘车,中午11点左右抵达长津湖地区。”在老人的回忆中,听当地人讲长津湖是个更冷的地方,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50摄氏度,下雪时,雪能达到人的胸口,当地老百姓都不出门。

△“冰雕连”(资料图)△“冰雕连”(资料图)

  也因此,易金荣和战友们修建烈士陵园只能在夏季动工。根据介绍,当时战友们分组行动,担架连的战友发现牺牲烈士的遗骸后如果是完整躯体会将其装进一个正常尺寸大小的棺材中,如果是残骸会装进1米长的棺材中。作为工兵连的一员,易金荣和战友们负责为烈士竖烈士纪念碑,有名字的刻上名字,没名字的刻上“烈士”两个字,中间立一个大碑,上面写着“烈士永垂不朽”。碑是用水泥做的,从1号、2号、3号、4号,一直编到6000多号。第二年夏天,易金荣和战友们对烈士陵园的纪念亭等部分进行了完善,烈士陵园竣工。

  看着这么多战友牺牲在长津湖,易金荣知道当时在长津湖发生了一次大的战役,“战友们在这里和美军打了很久,很多人都牺牲了,可能还有的遗体没有找到。”而老人对杨根思烈士的英雄事迹了解得很清楚,“在一次和美军的搏斗中,杨根思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没有,只剩下一包炸药。此刻又有美军冲上来,杨根思拉燃炸药导火索,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战友在清理战场时,只找到他的一根手指”。除了杨根思的英雄事迹,易金荣还知道邱少云、罗盛教的事迹。

△长津湖战役(资料图)△长津湖战役(资料图)

  此后,易金荣还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工作,帮助当地百姓重建家园。1957年4月,易金荣在朝鲜复员,归国返乡务农,娶妻生子。

  经常在梦中重返朝鲜

  谈到在朝鲜期间的岁月,易金荣表示,自己是工兵,主要负责挖工事、修碉堡和排雷,和步兵相比相对安全一些。尽管如此,易金荣也同样经受着战争的枪林弹雨。易金荣依旧记得,有一次他和两名战友一道去执行排雷任务,遇到危险,遭遇敌人枪炮袭击,两名战友牺牲。“地雷还没排出来,我们就被敌人发现了,当场被打死两个,只留下我一人。我坚持把剩余的两颗地雷排除了。”

  另一次是在修碉堡的时候遭遇到敌机轰炸。修碉堡主要在白天进行,敌机时常前来侦察,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引来更多飞机进行轰炸。为能够及时撤离,部队每隔一段距离会设置一个防空哨,敌机一来就对空鸣枪,大家听到枪响立即停工。有一次,大家正在施工,不料被敌人发现,很快大批敌机像蜂群一样出现在上空,实施大规模轰炸,易金荣的左腿被弹片击伤,留下一道至今可见的伤疤。

  在朝鲜期间,

  易金荣因为各项成绩优异,被评为技术能手,荣立三等功。1956年1月,易金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在,易金荣经常在梦中重返朝鲜,在电视里看到抗美援朝相关的纪录片或电视剧都会很感慨。前不久易金荣看到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眼泪就止不住落下来,他说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战友们牺牲的悲壮画面。

  53岁的易湘海是易金荣的二儿子,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父亲目睹了那么多战友牺牲,根本没指望能活着回家,因此国家发的津贴都没要。易湘海回忆,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们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在父亲的影响下,家族中先后有5个孩子参军入伍。易金荣的大儿子也是一名工程兵,1978年在北京执行某工程任务时牺牲,年仅22岁,被评为烈士。

上一篇:日本“准航母”在南海活动 与美航母举行联合演习

下一篇:港媒:中国2021年航天发射次数已达40次 领先美国

推荐阅读
工作人员 | 联系《中国网视台》 | 关于《中国网视台》
中国网视台 版权所有 欢迎合作!联系QQ/微信:986569019
法律顾问: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 主任:贾霆  |   QQ:986569019  |  地址:www.cntv.one  |  电话:邮箱:986569019@qq.com  |